华中重镇武汉东南,碧波万顷汤逊湖畔,有奇岛隐于水天一色之间,传说中,因汤逊湖地势低洼,洪水常年泛滥成灾,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岛心拱起一坡地,形似身潜水中抬头的龙,故取名藏龙岛。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后的藏龙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位于龙苑路的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就是岛上跳跃的绿色“心脏”。
2021年11月18日,江夏区纸坊第三小学生生态研学主题教育活动,来到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同学们亲临观察、体验和学习,开启一场“我与湿地零距离”的生态研学之旅。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湿地日吗?”大巴车上,蔡老师提出的问题一下子难倒了我们,也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看着大家饥渴求知的表情,几分钟后,蔡老师将答案娓娓道来,显然,老师比我们准备得更加充分。
穿过杨桥湖大桥,转角来到龙苑路,前行约200米,一块“卧佛”形状的大石头引入眼帘,“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几个醒目大字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下车后,前行约100米,我们来到公园的科普宣教区。
“老师,那一排是什么树,金黄色的,好漂亮”,“是银杏吗?”“看,前面有一个大水塘”,“哇,这里有水鸟在游”,大家边走边看边问,惊喜的话题接踵而至,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周围的美景仿佛总也看不够......
据公园管理人员涂主任介绍: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以湖泊湿地为主,兼有少量的沼泽湿地。湖边绿树成荫,湿地生境丰富,有维管束植物350余种;其中两栖爬行动物17种,鱼类31种,鸟类79种,以雀形目33种为主,还有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29种。公园总面积311.75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56.68公顷,湿地率为82.33%,是典型的城市淡水湖泊湿地。春赏樱、夏采荷,秋望枫、冬看雪,公园一年四季景不断。林荫草甸之间,二十四座名桥荟萃,形状各异的湖塘水湾错落有致,龙文化、凤文化、桥文化与自然生灵相映成趣,湿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工业文明相得益彰,赋予了这片湿地无穷的魅力。涂主任以专业独到的视角,精彩的语言描绘,辅以数字化的定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藏龙湿地神奇世界,不经意间,我们的脚步也变得轻盈起来。
“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前面有4口大池塘湿地,你们不知道,他们的作用可就大了”。涂主任边走,边热情的跟我们讲解介绍,“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从公园门口到尽头,我们规划建设了20公里的污水管网,截流生活、工业污染排放点3处及建污水提升泵站1座,生活污水依次通过4个人工池塘,最后汇入公园末端的大湖,目前日均处理提升城市污水约2600吨,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水质生态净化系统”。涂主任略带自豪的说。
“我有办法了”。旁边的刘宇轩同学举起手中的学习体验单,突然兴奋的叫出声来,我低头仔细看看学习体验单的“作业”,上面有一道题是“小组配合观察并记录湿地公园池塘水质变化”。我似乎也明白了什么,会心一笑,连忙张罗同组的小伙伴们开始探究。根据分工安排,我们分为四个小组,每组2人,大家要拿着器皿到不同的池塘取水样。“要注意安全哦”,蔡老师仔细的叮嘱我们。我们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在不同池塘采集的水样,开始透光浑浊度观察和pH值测试体验。在大家的努力配合下,很快,我们采集好了水样,我们将采集的水样本贴好序号标签,分别采取定性测量和定量测量的方法,逐一比对,观察试纸颜色的渐变过程,测试的结果基本验证了涂主任的分析结论,越往下的池塘,水质越浑浊,pH值也越小,水的硬度更大,污染程度要严重一些,而身边的1号池塘,水质相对透亮一些,pH值约为7,也最接近中性。我们赶紧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看着学习体验单上一行行数字,大家的心中有了一丝成就感,一股莫名的快乐情绪涌上心头。
不觉间,我们来到了气象站观测点,涂主任耐心的跟我们讲解。走过气象观测点,沿着石级而上,我们来到观望台。登高望远,美丽的藏龙岛全景尽收眼底,浩瀚的汤逊湖波光粼粼,甚是好看。听公园管理人员涂主任说,因为城市过度开发、围湖造田、水体污染等原因,将会造成城市内涝、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望着一排排耸立的精致楼盘,我的内心波澜起伏,渐渐有点暗自神伤:在感叹百姓美好生活环境之余,也似乎为藏龙岛“出水芙蓉”般妖艳的身姿打上了花刀印。我担心如果南面再开发下去,藏龙岛湿地公园必然会变成水泥砌块包围下的孤岛,最终会导致湿地的彻底干涸,众多生物的灭绝,让这里的土地黯然失色......
如果说,森林是地球之肺,海洋是地球之心,那么,湿地就是地球之肾。
听老师说过:党和国家倡导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且已经专门组织立法来保护生态环境,全国正在大力推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那么,发展和保护国家湿地,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带着学习和疑问,我仔细查阅了科普资料,主要有四点做法:一是规范城市湿地合理利用方式,二是划定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三是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四是要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群众参与保护。“人心齐,泰山移”。我想,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扎实落实,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肯定不会是我们的眼泪。
“我们不能浪费水,我们要保护水资源”,“是的,我们要学会珍爱自然,保护生态”,“我们还要保护鸟类”,“我们也要保护其它动植物,保留完整的食物链,保持微生态平衡”......返程途中,张子豪同学由衷的感叹引来大家一致的附和声。“是的,我们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每个人用一辈子去努力践行哦”,蔡老师的一番话,为这个振奋人心的话题做了一个总结,也为本次“我与湿地面零距离”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同学们能够近距离走进社会科学,感知生态环境,培养同学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增强同学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以激发同学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朱媞飞校长肯定的说。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