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扶植幼苗
江夏区第三小学 李宏荣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热门的话题。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和谐的氛围里,人们会享受到亲情的甜蜜,友情的真挚,社会的温暖,人性的美好。这样的社会将传承着人类文明、健康、美好,让历史的车轮飞驰起来。我们憧憬着这样和谐美好的盛世早日到了。
一个和谐的环境,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而维系家庭和谐幸福的是未成年的孩子。这些幼苗的成长过程,将学校、社会、家庭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类文明摇篮的校园,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培育幼苗,扶植他们茁壮成长的重任。因为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自然造就了一个家庭的成功。家庭和谐了,必将形成社会的和谐。
反思我们的教育,在知识地传授中,一批批教育者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确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然而我们也看到在同等的教育下,一些毒瘤也在滋生。在他们还是幼苗时,我们的教育者是否耐心地扶植,面对这些弱势群体,我们的爱是否像阳光雨露一样抛洒?抑或是揠苗助长似的追求,让这些鲜活的幼苗遭受空前的灾难,他们能不扭曲吗?反思后的我们,在寻觅着,在实践中尝试着,我们发现在学生综合素质里,有一部分属于习惯性素质。良好的习惯性素质是决定孩子们长大后参与竞争的重要前提,习惯性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靠长期的养成教育与反复的养成性才能形成。我们信奉这样一段格言:“播下好行为,收获好习惯;播下好习惯,收获好性格;播下好性格,收获命运。习惯左右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请看这样的例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怀着愉悦的心情,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新的一学年。我接手的是五(5)班,担任七十来人的班主任。我把领导的信任化作一股动力,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可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我便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
报名的那一天,一位叫陈聪的家长,当我问:“孩子怎么没来?”这一问打开了家长的话匣:“老师,哎!我这孩子可淘气了。叫他来报名吧,他却说:‘不去,作业没做!’没办法,我只好一个人来。”我诧异地望着家长,满腹地疑惑:怎么一个暑假,作业一个字不写,家长干嘛去了?也许她读懂了我脸上的疑惑。很不自然地苦笑了一下,一付窘迫的样子。见状,我赶紧起身,拿来一张凳子,微笑着说:“您请坐!”我的态度让家长敞开了心扉。她告诉我:这孩子常逃学,一次他悄悄拿走家中两千元出去玩了一周。可把我们急坏了!他爸爸为此没少打他,各种恐吓的话语都用上了。甚至在一个下着雪的早晨,脱光了孩子的衣服,就在室外,发怒的父亲用竹条狠狠地抽打。结果孩子的全身都是血印子,就连脖子上都有,真是伤痕累累。然而就是这样,也没能打下他逃学的毛病。听到这里,我——一个同样做母亲的心震颤了!一个才十二岁的孩子,为何有如此叛逆的心理呢?望着边叙说边抹眼泪的家长,看她无可奈何的神情,眼神中却分明地告诉我:谁能救救我的孩子!我的心被一颗母亲的心牵动着,于是我郑重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家长刚刚离去,办公室的同行们便说“小李呀,这孩子可是我们年级出了名的——没救!对学习没一点兴趣,惹事却总少不了他!”我的心不由得一沉,这可是一个偏离了轨道的心灵!我还没遇见过这样的学生呢!放弃他,或任其发展?可这不像我的性格,我坚信有解决的办法。常言说得好寻水找源头,治病找病根。我先不忙与他交锋,首先向原先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并悄悄地观察他一段时间。经过多方努力,我发现他聪明好动,特别喜欢表现自己,有极强的好奇心,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我还发现他是一个特喜欢搞恶作剧的孩子,好多同学领教过他的捉弄,因此大家都烦他。由此他便成了同学们眼中的“捣蛋鬼”。同学们时不时的“小报告”塞满了老师的耳朵,“怎么又是他?”几乎成了一句口头禅。于是在老师的心里他是一个“小淘气鬼”。久而久之,他也就成了班级里,甚至整个年级组出了名的“调皮鬼”。同学们见了他,便避而远之,谁也不愿与他交朋友,更不愿与他同桌。无奈之下,最后的角落便是他的座位。我终于明白是什么让这颗幼小的灵魂偏离了轨道,如此的环境,如此的待遇,怎能叫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接受呢?试想想这样一个聪明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却因为一个个善意的或者无意识的小闹剧被判了“死刑”——无可救药。可想而知,这必然会扭曲他的心灵。正所谓物极必反,孩子产生了厌学思想,不愿与周围的孩子相处。于是就常常逃学,渴望在外面寻找新朋友,新天地。所以家长才苦不堪言,时常四处找孩子。我想也是,一个内心如此遭排斥,孤独的孩子,他不这样,那才叫怪呢!
弄清楚了这些,我还是不露出一点儿声色,我暗暗地又观察了他一段时间,我想寻找突破口。我发现他对我有一丝好奇,有时故意在我面前耍点小聪明,并且有意在我面前惹同学告状。每当这时,他都会斜着眼观看我的态度。我知道一个受到打击,弱小的心灵是经不起再次挫伤的。于是我微笑地对告状的学生说:“我发现他很想和你交朋友,你没发现吗?其实他选择的方式很独特,你想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一个模式,那多没意思呀!”几句充满理解、诙谐的话语,让这位满以为我会大发雷霆的孩子愣住了。我发现此时的他,眼中闪现着一道亮光,一下子我俩的距离缩短了。抓住契机,我第一次同他谈话,我一手抚摸着他的头,一手掸去他身上的灰尘,亲切地问:“你平时有哪些爱好?最喜欢做什么?”他高兴地告诉我:“我喜欢打篮球。”我一听立马说:“好哇,我也喜欢打篮球呢!我读高中时还是校篮球队员呢。打球虽辛苦,可是能磨练人的意志,还使我不怕吃苦,勇于拼搏!你怕苦吗?”他昂着头答道:“不怕!我经常打得满头是汗,一点也不觉得累。”我觉得他已经把我朋友了。于是我又和他聊起来:“我上高中时学习特别紧张,早晚又要训练,每天天没亮就得起来练球,非常辛苦,可我学习从不马虎,每天的作业我都按时完成,老师还常夸我呢!”他钦佩地望着我,很快又低下头。我知道他的内心有了触动,于是我又说道:“哎,既然我们有共同的爱好,那我们交个朋友吧?”他再次抬头望着我,可能是他太渴望有朋友了吧,泪珠在眼眶里转,只见他紧紧地咬住嘴唇连忙拼命地点头。我笑了,再次摸着他的头,说:“好吧,我们成了朋友,以后有什么难处就来找我。好吗?”
第二天,我发现他早早地来学校,首先向我问了一声“老师好!”我知道一个久已封闭的心灵向我敞开了。为了帮助他在同学们面前重塑形象,我利用主题班会——《雷锋精神永驻》,营造一个教育的环境,为能多给他表现的机会,我专门为他写了一个小品——《我为班级修桌椅》:一天放学后,同学们纷纷离去,这时清洁委员发现有几张桌椅坏了,于是赶忙回家拿来工具砰砰地钉起来。干完后累得满头大汗,锁门时天已黑。第二天,同学们发现了,大声地问:“是谁帮我修好了桌椅呀?”而那位小雷锋却不露声色地笑了。同学们看了他精彩的表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看到了他的闪光点。同时,这样的环境也让他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同学,才能让大家接纳自己。从此他还悄悄地做了不少好事呢。为了进一步帮助他找回自信心,弥补曾浪费的光阴,我利用一切机会为他补课。在一次测试中,一向不及格的他竟然考了78分,同学们对他真是刮目相看。学期结束,在逃学记载上是零,放假时家长来了,拉着我的手说:“李老师,你真行!谢谢你挽救了我的孩子!”
几句来自肺腑的话语,让我陷入沉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党和人民把教育的重任交给我们,同时也赋予了我们殷切的希望。试想想,我们生活中的青少年犯罪,不正是在成长时偏离了轨道,缺乏导航吗?回顾往事,我幡然醒悟,一个有着个性的孩子,如果我们不去琢磨他,一味地指责他,自然会把他逼向绝路。一个棘手的孩子被我驯服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再次萌生了。所以我再次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