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四次三小·武大语文组联合教研活动
2019年11月1日上午9点至12点,江夏纸坊三小语文组与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了第四次联合教研活动。朱媞飞校长、李雄校长、夏绮云老师、陈峥博士和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参与此次活动。陶泓老师展示了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的第一课时,邹婧雯老师展示了《搭船的鸟》第一课时,之后是夏绮云老师进行专家点评和陈峥博士总结。
针对两位老师的教学,夏绮云老师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再经过陈峥博士梳理、总结为两大类:一是怎样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二是如何保持语文课的情趣。前者与认知有关,而后者与动机有关。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认知是思维的活动,两者是学习的基本构成要素,缺一不可。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重要。
关于语文课堂的情趣,夏老师指出语文课本来是很有意思的,一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一节有情趣的课。丢掉了语文课的趣味,就失去了语文课的魅力。关于语文课的趣味性,夏老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情境创设要接近学生的生活。陶老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用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节目,视频中演员们用队形摆出了一个“和”字。但是08年这些孩子都还没有出生,他们对这个赛事是陌生的,不如让他们自己去找与“和”有关的传统文化。
2. 深入品位文字的魅力。《搭船的鸟》为什么不直接叫《翠鸟》?“搭船”体现了什么?人与动物的和谐是在品位文字与情感之后才提出来,而不是通过唱高调唱出来。
3. 融入故事情境,体会人物关系。陶老师让学生找出体现蔺相如机智的词语,但如果没有被逼迫,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没有配角,哪有主角的高大形象?秦王不出现,怎么反应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4. 练习要难易适度,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搭船的鸟》中,老师要求学生写接力赛跑中运动员的动作,这个要求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太高。为什么要写运动会呢?这个单元的对象都是动物和植物。让三年级的学生写四个运动员的不同动作,这个难度太大了。
关于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夏老师强调了一个原则:尽量把教师“教”的行为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在设计教学步骤的时候分步走,让学习始终去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建议包括:
1. 所谓效率是质量与速度的统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速度,但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对阅读质量进行检验。
2. 破题,这个动作很对的,但是这个动作应该让学生来做。五年级的孩子应该可以一步到位。我们的老师总是放不下,就像你每天早上给孩子整理衣服一样,他自己就永远不会。
3. 各教学环节之间要有机结合,上一个环节为下一个环节做准备。比如本课生字词的呈现应该按人物分类,学生既学习了生字词,也了解了几个主要人物。
4. 提问要精练,多提“实质性”的问题。这种实质性的问题往往是“中枢型”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将相和》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老师可以接着提一个问题:这几个词的顺序能不能调换?这个问题就指出了文章的脉络。让他们去破解这个三个词是否能调换顺序,这样学生就能深入思考文章脉络、曲折变化,达到训练思维的效果。
5. 促进思维发展要善于搭建“支架”。在课堂中间,老师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画出故事发展的线索。这一要求比较高,一些学生写很长的句子,一些学生没有完成。我们可以先让他们先找关键词,第二步把关键词放在思维导图里,第三步再用思维导图说。让他们先梳理一下思路,再来说。这踩着一一级级支架上去,实现思维的发展。
陈峥博士小结:语文的学习要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一方面用语文课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善于搭建“支架”。动机与认知两大要素都得到体现,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所以,语文情趣第一,课堂效率第二。
通讯员:陈峥
2019年11月2日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